k8凯发新闻中心
k8凯发官网入口,数字赋能 乘“云”而上
隆尧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远大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利用5G+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工业设备上云,锻钢机加工车间被评为“河北省数字化车间”,产品合格率从90%提高到99.9%以上,废品率降低了50%,交付率提升33%。
宁晋县的玛奇智能科技河北有限公司投资建设5G全连接工厂数字化云平台建设项目k8凯发官网入口,,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R、仿真等技术,可实现生产环境智能化、生产过程模块化、生产物流自动化、设备运维远程化、质量检测透明化及营销手段多样化等6大应用场景。
工业大数据是智能制造基础,工业企业上“云”是智能制造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市以企业上“云”为着力点,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增长点,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前,全市上云企业数量达7062家。
清河县的河北盛泰互联针织智能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工业设备上“云”将3个厂区的700多台机器集中到一个管理平台,生产数据实现了实时采集和自动反馈,车间生产库存率降低40%,生产设备利用率提高10%,用工成本降低50%,生产周期缩短57%。
河北中煤旭阳能源有限公司对设备进行物联网和自控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焦炉五大车、堆取料机、煤气鼓风机、压缩机等关键设备上云,实现动态感知和精准控制。该企业的生产设备上“云”率已达70%。设备上“云”后,能够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实现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维护,从而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今年,该企业成为省级设备上“云”贯标试点企业。
工业设备上“云”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工业设备上“云”率被确定为“十四五”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是衡量各地企业上“云”工作的关键指标。
在邢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工业设备上“云”为企业生产和经营赋能,加速向智造迈进。
内丘县的河北建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智能传感器、机器人、智能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将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生产过程各种参数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通过数据分析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生产调控、故障诊断和维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设备智能运维管理平台,临城县的邢台金隅冀东水泥有限公司可以进行设备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设备性能监测等,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功能,进行设备运行状态分析、故障预测等工作,生产设备上“云”率达100%。
近日,在信都区的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客户云服务中心,公司技术专家正在通过“中钢邢机轧辊可视化远程运维云服务平台”为用户生产现场轧辊出现的问题进行远程诊断。
以往,中钢邢机需要安排技术专家到客户现场,开展产品售后服务、技术指导、故障排查及问题处理。该平台投入使用后,可以通过云服务平台与中钢邢机技术专家实时交流解决问题,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服务质量和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升。该平台入选了工信部2020年企业上“云”典型案例。
随着企业上“云”步伐加快,我市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一个个云平台应运而生,推动了大中小企业协同“链式”数字化转型。
“钢铁企业需要智能制造作为创新机制,来解决能耗高、产品同质化、劳动生产率低等行业痛点问题。”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数字智能部部长助理王瑞朋告诉记者,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他们构建了基于云的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了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平台。
除了在内部实现设备、协同管理、合同、供应商及客户等资源数据的统一管理共享,德龙钢铁建设的云平台还为钢铁全产业链提供研发工业大数据存储分析服务,实现全产业链行业资源集聚与数据开放,打破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
企业上“云”,离不开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我市5G基站数量达到12655个,制造业龙头企业大多建设了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尤其是钢铁、水泥、玻璃、装备制造等产业龙头企业。
“我们现在仍然在使用表格来记录仓储信息,急需数字化转型。”“建议使用金蝶云星辰+云蝶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让财务、仓储等信息上云平台,实现业务+仓储+财务一体化管理。”
在一场市工信局举办的2024年“百场万家”数字化转型专场培训活动上,隆尧县的河北雷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提出数字化转型需求,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邢台市盛龙连邦软件有限公司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积极推动全市中小企业上“云”,进行数字化转型。其联合市数字经济联合会,在平乡县、临西县、隆尧县、南和区等地先后组织举办了5场数字赋能供需对接服务活动,有50多家中小企业和8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参加了供需对接服务活动。在今年已举办的对接活动上,10家企业与服务商达成数字化转型合作意向。
我市将大力推进“万企上云”工程,围绕重点行业和25个重点产业集群需求,引导云服务商构建并完善本土化的企业云服务体系,打造企业上“云”服务生态。优先推动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有潜力的设备“上云用云”,遴选一批优秀案例,培育一批示范标杆。开展推介等活动,提高企业对上“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争取年内新增上“云”企业500家。